搜索
当前位置:»首页 第一书记 查看内容

大道尽处是桃源

2019-11-29 17:23| 发布者: 魏荣钊| 查看: 1515| 评论: 0|原作者: 林吟

摘要: 张静依然走在村里的长长短短宽宽窄窄的路上。 她的脚印如路标,指向美好的“桃源”。

张静第一次去修文县扎佐镇的香巴湖村,是在2018年的38日。

这天正好是女人的节日。

薄雾的清晨,张静开着自己的小POLO从金阳的家中出发。小POLO在同城大道上行驶。双向八车道的同城大道刚建好,连接了贵阳和扎佐的桃源河。

驶上贵钢大桥,两旁的贵钢物流园、“黔轮胎”、农产品物流园以及数不清的厂房和仓储就抹上了一层橘色霞光,无际的平野在农耕的背景中频添了几分现代工业和物流业的韵致。

行驶到同城大道的尽处,POLO拐了个弯,驶向097县道,不多会又岔向192县道。只300来米,香巴湖村的村委会就到了。

村两委的干部已经在香巴湖村的小广场上等候了。这天,他们将迎来香巴湖村的第一书记。

POLO在村委会的小广场停住,张静从车上下来。

村干部们都微微愣了一下:眼前是一个戴着近视眼镜脑后梳着一把马尾,有着浓浓书卷气的女子。

张静和干部们一一握手,微笑着说:“我是张静,派到香巴湖村来工作。”

是的,就是她了。只是,她文弱的肩膀,能担起香巴湖村的工作么?

他们不知,在香巴湖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同时,张静还挂职扎佐镇党委副书记,领导全镇的扶贫工作。

张静是由贵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派出的。这个单位汇聚了好多对数字有着特殊敏锐度的专门人才,张静也不例外。十年前,她一举获得全国注册会计师证书,后考进这个管理中心,不久又担任办公室主任。

张静的车上还装了一个铺盖卷。这天晚上,张静就在一个村民家住下了。其实,村子离家只三十多公里,小POLO一发动,就可以回家照顾即将“小升初”的儿子。丈夫不在家,丈夫到兴义去做金融扶贫工作了,走得更远。但张静还是在村里住下了。张静说:“我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农村人,不住在村子里怎么成得了农村人。”

张静是要读香巴湖村,白天读晚上也读,读透了村子,工作就好开展了。

 

春三月的香巴湖村是一幅画卷。村里大面积种植了艳红桃和黄金李、蜂糖李,随处可见一团团一簇簇的粉红和雪白。桃源河在山谷里跳跃着,不远处,两山间的桃源水库大坝正在建设,已看出坝体的模样。除了硬化道路,脚下总是柔软的。村里的产业都是从这柔软的地里长出来的,有猕猴桃1180亩,葡萄1000亩,艳红桃800亩,香榧1000亩……

香巴湖村西衔修文,南承贵阳,北接息烽,东望开阳。村子方圆19.7平方公里,是修文县的第一大村;开着小POLO围着村子绕一圈,竟有38公里。村委会辖23个村民小组,全村有人口5917人,1635多户这里经济基础不错,不是深度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不过2783人,只占全村总户数的1.65%,人口的0.71%。这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村庄,深得阳明理学的影响,家家供有“天地君亲师”牌位;村委会的办公室里,“崇简、尚义、报国、尽孝”的标语与正对面的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交相辉映。

全村有中共党员105名。大多数党员都老了,平均年纪在60岁以上。年轻点的党员,很多常年在外打工。

村里的年轻人多是到浙江打工,或是一脚跨到贵阳,寻找自己的新生活。有牵挂着家的,就到近处同城大道旁的贵钢、“黔轮胎”或农产品物流园工作。

三月的天还寒凉,张静推门进了农家,接过村民倒的一杯热茶,坐在铁炉子边的沙发上,问着,聊着;又来到田坎边土坡上,接过村民手中的铁锹除草,了解庄稼的特性和可能遇到的灾情……

香巴湖村驻村工作组很快成立,各项工作计划也已拟定,扶贫政策宣传手册和相关宣传画册也都印好了,已向村民发放。香巴湖村的农民讲习所继续开办。每周一是工作例会时间,其他时间下到村组和村民家中现场办公。

所有工作,党建仍是核心。不到两个月,张静走访了全村大部分党员,听取他们对村党组织的要求和建议,启动了党员主题会;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以及党课也逐步恢复,组织发展也提上了日程。

张静是村民的熟人了,只要张静走进村子,村民都会热情地招呼:“张书记,来家坐,喝杯茶!”连狗儿们看见她,也不停地摇尾巴。

 

巴湖村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?是土地。香巴湖村的土地是那么肥沃,那么富有生机,插一根筷子也能长出绿芽。香巴湖村要发展,就应依托土地资源,依托同城大道周边的产业,进行产业结构调整,走出一条村级产业发展之路……

23组有一位能人,名周开录。十多年前,周开录从武汉的一所专科学校土木工程班毕业,先是做些工程,后又跑运输,前两年回到家乡,眼光向内找寻发展机会。得知同城大道边有医药企业入驻,头脑灵活的他很快与贵州农科院的吴明开博士取得联系。吴博士已研制出高产植物药白芨,晾干后每亩可收干白芨800多斤,一斤可得400多元。这味中药血功能尤其好,市场前景可观。 201610月,周开录成立了“香巴湖合众种养有限责任公司”,以每亩600元的价格,在村里流转了500来亩土地,240亩种白芨,其余种蔬菜。流转土地的村民,每年都参加分红。

张静和村两委干部找到了周开录。不久,40万元的扎佐镇2019年市级第一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入股于周开录的公司,周开录发展生产有了资金保障,村里无力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也可保底分红。2018年年末,这个公司13户贫困户按人口进行分红,每人分得359元,家庭人口多的一户分得2154元。

依托周开录的公司,张静在香巴湖村成功实现了第一个“三变”(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)。

张静

村委会主任助理周珍品是一位越战老兵,中共党员。1985年退役的周珍品打过工,跑过客运。2011年,周珍品回乡承包了一片三百多亩的火烧坡,种植起猕猴桃,后又投资1000多万,建起了“修文华云猕猴桃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”,承包的土地扩展为1200亩。在张静的协同努力下,周珍品的合作社与“修文县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”合作,创建了著名的“贵长”品牌,带动了12家种植户进入市场,解决了闲置的35个劳动力就业,实现了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的产业调整,成为香巴湖村知名的“党员创业带富工程”。

对于香巴湖村的产业调整,张静有更多的展望:“桃源水库即将建成,我们香巴湖村将成为集农业观光、猕猴桃产业与桃源河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园,游客到这里来,观,有沿途的美景,玩,能下河漂流,吃,能摘到甜美的水果

 

18组的肖吉学有71岁了。肖吉学的身边只有一个智力低下的儿子。儿子有残疾证的,符合条件的,肖吉学就向村里申请低保。可种种原因,低保就是批不下来。张静就为他奔走。终于,傻儿子的低保办下来了。

对肖吉学家进行就业扶贫是不可能的了,那产业扶贫有没有希望呢?知道肖吉学会养蜂,张静就向县扶贫办申请到了16箱蜜蜂。看到蜂箱从车上搬到屋旁的空地上,肖吉学好开心,笑着对大家说:“这蜂子好养的,漫山遍野什么花都采的,酿的蜜是百花蜜,一年一箱蜂子可以挣七八百块钱呢。”

1组的王家华又添一个孩子了。这事让驻村干部们不开心。

原来,王家华的妻子有智力障碍,他自己智商也总不在线,生的头个孩子也先天愚钝。这种家庭,关照起来就不是一两次了。不过,张静还是为王家华的女人住医院协调了5千元的费用。听说前几天孩子已经出生,产妇也回家了,张静和驻村干部黄琪就提着月饼去看望。走进王家华家院子,把月饼递了后,张静和黄琪就反复给王家华说:“老婆坐月子,你不许乱跑,好好照顾她,听见没?”临走,又嘱咐:“不要乱跑,在家好好照顾老婆!”听语气,她们更像是王家华的家人。

2018年秋,收获的季节到了。可七十多岁的韩仁祥望着堆在堂屋里的1500斤红薯发愁。原来,年初时候,修文县的简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与他签订了红薯的购销协议,告诉他只管种植不管销售。9月,韩仁祥电话联系公司时,电话却关机。张静和驻村干部把这个信息发送到村小组长群。终于,速达配送物流公司找来了,按每斤0.6元的价格,将韩仁祥的红薯全部收购。

天地间有一种情怀,心系苍生同情弱小,有阳光的温度,这就是悲悯情怀。张静有这样的情怀。

 

桃源水库是修文的首个国家级中型水库。水库建成后,每年可为同城大道旁的园区和周边乡村提供用水4385万立方米。因建水库,香巴湖村的5个村民小组将成为水淹区。

到任不久,张静白天晚上都到这些村组,进行水库移民搬迁的动员,还和村两委一同寻找了两处适合村民创业的安置点,一在庄子山,一在铜鼓山。不久,村民开始搬迁,在安置点建造新生活。2019年秋,征拆工作基本完成,水淹区进入清淤阶段,完成后,水库就开始蓄水了。

就在这时,2组的张世学说,他不搬了。

原来,张世学对安置点的宅基地不满意。

张世学去选宅基地时,只剩一处斜坡。想到儿子常倒地发病,张世学要求另选宅基地,得不到就不搬迁。

张世学64岁,身边就一个儿子和他们两老一起生活。按说日子应当不错,可张世学家至今仍是村里没有脱贫的11户中之一。这是因为,张世学的儿子患有癫痫和精神分裂症。张静和干部们实行一户一策,让张世学在自己未被征拆的地里建新房,张世学答应马上搬迁。

张静跟张世学很熟悉了。刚驻村时就听说,村里有个村民上访了10年也没有解决历史遗留的问题,当事人就是这个张世学。

张静走访群众

张世学的老伴叫曾国芬。1980年曾国芬未出嫁时,和自己的弟弟及母亲作为同一个承包户,共同承包了娘家的一块土地。后来曾国芬嫁到大河村,二轮土地延包时,承包户主的名字就改为曾国芬的弟弟、张世学的小舅子。2009年,贵钢集团建设征地,征收了小舅子承包的这6.6亩土地,征收款全归了小舅子,于是矛盾始发,张世学和老伴走上了长达10年的诉讼上访之路。为解决曾氏姐弟的纠纷,扎佐镇多次协调,并邀请贵州电视台调解大篷车栏目组的特邀律师现场调解,也不见效。

张静担任第一书记后,多次与老两口沟通,并为他们争取到养殖资金5000多元,买到3头菜牛。2019年春,张静和干部们邀请“和谐修文促进会”实地察看了他家情况,促进会于是资助了2万元,用做他孩子的医疗费。张世学两口子流下泪水,表示,从此安心生活,不再上访。

这个案例,只是张静和干部们解决的100多起矛盾纠纷中的一个典型。

张静与村民真诚相待,从未与村民发生过冲突。她平和温婉,如春雨润物无声。

 

1988年和1998年,是14组村民肖秀华记忆深刻的年份。

88年,我烤烟叶热了,跳进河里游泳,水太凉,就得了神经性肌肉萎缩病了。98年,我唯一的儿子在浙江打工,出车祸了,不在了……”

肖秀华还有两个女儿。大女儿出嫁到远方,小女儿还在他们身边。十六年前,村里搞电改,来了个施工队,队里有个年轻的四川人。不久,这个年轻人就成了肖秀华的小女婿。第二年春,孙女儿肖佳仪出生了。有了上门女婿,还有了孙女,肖秀华觉得,命运又青睐他了。哪知正月里,肖佳仪出生才二十多天,女婿却突然离家“失踪”了。女婿消失没多久,小女儿也走了。小女儿打工时在外地结了婚,就很少回来了。

肖秀华的生活又陷入困境。

张静常来肖秀华家走访,并提供保底扶贫资金,吸纳肖秀华入股周开录的公司。分红加上一个月782元的低保,肖秀华家的生活不成问题。只是,这个家里,只有肖佳仪一个读书人。

2019年,肖佳仪初中毕业了。女孩想出门打工,减轻家庭负担。张静得知后,赶来对她说:“佳仪啊,读书才是你最好的选择。”

为了肖佳仪读书,张静找到贵州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的教育处。张静向学校说明肖佳仪的情况,学校终于录取了肖佳仪。

这天,张静又来到肖秀华家。看到佳仪正在填写学校的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》,就坐下来帮她填写,并对肖佳仪说:“佳仪,你只有继续读书,才能摆脱乡村女孩旧有的生活惯性。”

张静认为:“年轻一代的成长决定了村子将来的文明程度,这需要他们不断学习,跟上时代。”

 

香巴湖村全长7.3公里的四条“组组通”道路建设项目全部完成了,亮化工程中的333盏路灯已经安装人饮工程也全部竣工。村里还成立了两个卫生室,村民小伤小病再不用出远门……

在张静和干部们的努力下,香巴湖村基本消除了贫困。

16组的高铁墩子下的谷地里,有一条暗河,河水清澈,富含矿物质。张静和村干部们在打这条暗河的“主意”了:由村集体来流转这片土地,引出暗河的水,种植纯天然蔬菜,供应开阳磷矿和贵阳市场;并养殖娃娃鱼,供给高端饮食业,使这里形成新的村级产业,雇村民务工,每月发放工资。

一本扶贫台账装在张静的心里:

洪天福户,14组村民,家庭人口3人,家庭收入低,不过,有养殖经验和牛圈5平方,可为他家申请养牛1头,以增加家庭收入。

曾树文户,3组村民,家庭人口2人,家庭收入低,有养殖经验和牛圈20平方,可为他家申请养牛3头,增加家庭收入。

……

张静真的成了一位“农村人”了。不过,与一般农村人不同的是,她的心中有一幅香巴湖村的未来的蓝图。

千百年来,“桃源”是百姓心中的理想之境,是生活富足的代名词,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。两年来,张静带领干部们村民们,建设着属于他们的“桃源”,创造着属于他们的幸福。

张静依然走在村里的长长短短宽宽窄窄的路上。

她的脚印如路标,指向美好的“桃源”。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  • 美哉,松杉
  • 山高镇不远(随笔)
  • 建党百年贵州文学研讨座谈会在修文县举
  • 血花(短篇小说)
  • “新世纪西部作家论坛:王华、肖江虹作

图文热点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