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梭梭”之缘 二十多年前,我考入德江师范学校,父亲送我到德江住了一夜。由于时间久远,当时的场景很是模糊,只依稀记得父亲带着我在街上走了一圈天就黑了。 不知是因为我考入师范学校为家庭争光,还是因为父亲第一次带孩子出远门有成就感,那天晚上父亲很高兴,在旅社里呆了约莫半小时,就问我是否还想吃点东西。其实晚饭吃得很撑,一点也不饿,然而第一次走进德江,对这座县城的夜晚特别好奇,于是就答应父亲出门吃宵夜。 来到街上,车站周围满是小吃,米粉、绿豆粉、米线跟老家县城的夜市没有两样,父亲不管怎么问,由于不饿,我都说不喜欢吃。一路寻找,来到街边的一条巷道里,只见一张长方形桌子上摆着凉面、凉皮,边上还有一盆蝌蚪状的小吃,样子娇小饱满,肥嘟嘟的十分可爱,我好奇,就告诉父亲想吃这个。 父亲询问价格后就付了钱,然后,老板给我们一人盛了一碗,端来放在一张简易的方桌上。父亲放下小背包和我吃了起来,吃了一口发现味道很像老家的米豆腐,父亲于是问老板这叫什么名字,是用什么做的。老板笑容可掬说,一看你们就是外地人,这叫“梭梭”。 卖吃的是一个中年人,和父亲年纪相仿,所以和父亲聊起来很是投机,父亲连掏带喝,几下就把一碗梭梭吃完了。不知是梭梭味道太美,还是舍不得离开老板,父亲吃完又要了一碗,并连声说好吃、好吃。我则细细品尝,虽然梭梭的材料与米豆腐一样,但做法不同,所以吃起来比米豆腐要细嫩、入味得多。吃完,我也又加了一碗。 吃完后,我们慢悠悠地走回了旅社,不料竟把小包落在了小摊上。我和父亲夺门而出,朝小巷子奔去,只见老板在收拾摊子,而方桌上的小背包已不知去向。老板看见我们笑容可掬地说,我知道你们是来拿包的,起初在桌子上我怕别人拿走了,就把它收到抽屉里。说着就打开抽屉把包拿出来递给父亲,并叮嘱父亲点一下东西是否全在,我和父亲急忙打开包一看两千多元报名费和录取通知书等东西都在,悬到嗓子眼的心这才落下去。回答旅店,父亲说,没想到在德江车站还有如此好心人…… 这样一个小插曲,使我对德江梭梭有深刻印象,此后每个学期上学父母总是把钱给我另外用一块布缝到内裤上,然后留出少部分钱放在外面兜零用。 之后,每次来到德江,不管是上学,还是放学回家,都忘不了要吃一碗梭梭。 转眼师范三年毕业,我被分配到了离家乡不远的一个乡镇教书,虽然离德江只有七八十里路,可是由于交通不便,毕业后的三四年几乎没去过德江,对梭梭的那点记忆,也被时间渐渐抹去。直到2003年,一个出生于德江的女生,大学毕业后参加西部志愿者服务活动,被安排到我校支教。于是我与大家一样也在女大学生寝室里常进常出,混个面熟。她是德江人,自然就会聊起德江事。没想到这个女大学生也特别喜欢吃梭梭,还能细数出德江城里的梭梭摊有多少,夏天几乎是只要上街就一定要吃一碗,解渴解馋。有一天,女大学生看我馋得可怜,乐意与我一起到德江吃回梭梭。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,我们一起来到德江,在县城街转角处一个路边摊上,我俩坐在一张小方桌旁,一边品尝久违的梭梭,一边谈理想、谈人生、谈德江这座城市。德江在变,坨街改成了步行街,新修通了香树路,车站也搬到了香树园,不过德江又似乎没变,因为梭梭却依然是原来的梭梭,依然是原来的味道。 有了梭梭这不变的德江味道做媒,没想到,我和这个女大学生走到了一起,成了夫妻。 婚后我也成了半个德江人,到德江的次数更加频繁,走亲访友、逛街采购,到德江已经不再需要任何理由,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。如今,特别在炎炎夏日,饭后无聊,骑车兜风不经意间就能从沿河到德江,还能欣赏德江的夜景,顺带采购一些喜爱的物品,晚上十点吃一碗冰凉的梭梭后,骑上摩托车,惬意而归。 时间久了,我对德江街头巷尾都可以细数,哪栋房子是什么样子、哪条街道以卖什么为主、哪里有酒店、哪里有馆子、哪里有路边摊,哪里可以吃到梭梭……二零零九年,我在德江买房后搬了家。 虽然我不是德江人,但是家在德江,德江就是我家,工作之余总是要回德江,回到家中,吃一顿热饭,然后带上妻子孩子到街上走走,顺便也吃上一碗梭梭。由于随时都在德江,想吃梭梭就能吃到,那冰凉酸爽的味道好像成了我饮食的部分。 今年六月的一天傍晚,我们一家三口在德江世纪明珠的步行街上闲逛,孩子突然说他想吃梭梭,我叫他等等,在不远的前边就有。没想到妻子回应说,到楼上的餐厅去端就行了,楼上是一家很高档的餐厅。我疑惑地问妻子里面有吗?妻子肯定地回答,里面什么都有。 印象中,德江的梭梭都路边卖。妻子见我疑惑,用一种不屑的表情说这有什么稀奇,在德江几乎人人都爱吃梭梭,就像家里的米饭一样,谁规定只能在路边摊上卖?听了妻子的解释,我恍然大悟。 是的,德江这几年各方面发展都很快速,而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,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都空前上升。然而在这座日益都市化的城市中,有一些东西始终是不变的,他们构成了德江城市的灵魂与根本。就像德江的梭梭一样,不管城市如何吸纳现代元素,它依然是德江人的最爱,不会被舍弃,也不会被遗忘。 杨再成:男,贵州沿河人,现供职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电视台,《沿河报》编辑。工作之余爱好文学创作,并有作品见诸报端、文学刊物等,多次获征文奖,创作有八万余字抽屉文学(散文)。现居德江。 |
松杉,不是植物,是一个村,一个村庄的名字。若问,这村庄在哪里
山高镇不远冯福庆一十多年了,没有认真读过一部小说,偶有读之,
7月30日,建党百年贵州文学研讨座谈会在修文县龙冈书院举行,省
血花欧阳黔森雪花像一朵朵透明无瑕的小小银伞,在没有北风吹的山
“新世纪西部作家论坛:王华、肖江虹作品研讨会”在兰州大学举行